北京林業大學 雷光春:空間重構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2020-03-10 作者:未知 來源:未知 瀏覽: 78 次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院長 雷光春

我想從三個方面介紹一下我的思考:一是空間生態學;二是生態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三是國際濕地城市。

從事生態多樣性保護最核心的是保護的對象,地球生命系統演替了38億年。在這38億年中,各種過程在不斷繼續,生物多樣性的種類、景觀和格局在不斷發生變化。在變化過程中,生物多樣性,各個物種適應環境的能力在空間上、環境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空間異質性照片

國際觀鳥的活動在很多地方早就開展起來了,而它所吸引的人氣,對一個地方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全中國或整個東亞的越冬候鳥棲息地,每年有將近50萬只越冬水鳥在這里越冬,有98%的白鶴、78%的東方白鸛在這里越冬。整個生態系統的過程,根本是從地形和水文,甚至與整個環境的水質,動物、植物它們之間發生的相互關系,最后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服務。

但這種過程是在一個自然情況下非同質化的分布,如果這種環境被各種破壞所影響,尤其是大規模破壞的背景下。每一個板塊上物種概念的生成,取決于板塊與板塊之間的距離,很多物種正是由于棲息地不斷喪失,板塊之間形成板塊孤島導致滅絕。如果我們在大城市中間形成大面積、彼此相連、由生物廊道構成的棲息地的話,很多物種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

我們在建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僅從城市考慮是不夠的,正是由于我們沒有充分考慮城市的作用,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形勢才令人擔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生物多樣性2020目標等,我們的很多目標都沒有實現,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不完善,或先天性不足有直接的關系。

事實上,生物學和生態學都講得很清楚,如果棲息地面積保護不到其比例的50%,生物滅絕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在實際過程中,我們能保護的比例非常低,中國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建了11800多個生物保護區,占的比例也僅有18%。

從全球的格局來看,絕大多數地方人為干擾非常大。正是由于人類對生態系統不斷破壞和干預,生物多樣性的指數在不斷下降。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生物多樣性指數每況愈下,已經下降60%,而濕地面積影響最大,下降了89%。所有的問題來自于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從陸地生態系統到淡水生態系統,最后到海洋生態系統,這樣一個系統的破壞,既與人類活動的干擾有直接的關系,也與我們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規劃也有直接的關系。

全球候鳥遷飛路線圖

從九大遷飛區來看,東亞和澳大利亞的問題最為突出,瀕危物種數量最多,而整個遷飛區22個國家,涉及1031個關鍵棲息地。目前遷飛網絡保持45個,而且面臨很多威脅,最大的威脅是棲息地改變,主要有全球氣侯變化、污染、非法獵捕、周邊重大工程、外來物種入侵等。所有的這些威脅大部分發生在自然保護區之外,1031個重要濕地有相當大的比例在保護區范圍之內。整個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區的遷出物種,利用自然保護區的比例不到20%,80%還在農田。

很多關鍵棲息地由于溫室大棚等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與洞庭湖、鄱陽湖也有關系。以前都是越冬候鳥飛向棲息地,但為了改善經濟,發展生產,溫室大棚由于生產方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在北方尤其是黃河流域地區,以前都種小麥,小麥對越冬候鳥是非常好的,但改成棉田之后,候鳥根本無法適應棲息地的改變。

為什么生物多樣性指數直線下降?生物多樣性工業制定了2020年目標,而現在還有2030年目標,明年在中國召開生物多樣性大會要討論2030年目標?,F在最大的問題是生物多樣性指數一路向下的趨勢一直無法改變,現在有一個期待是2030年能有一個改觀,這種改觀能否實現,有待我們在保護的理念上是否能夠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愛多瓦威爾森根據生物多樣性的理論,提出了在新一輪生物多樣性滅絕前,最好把半個地球都保護起來。在中國,花了很多工夫才保護了18%,每個地方政府在保護地的管理方面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壓力,目前沒有一個地方在新建保護地,從18%提高到50%是很難的。如果沒有解決的方案,是否會有其他方案出現?

從整個全球自然保護理念來看,從十九世紀至今經歷了純自然保護到搶救性保護,到千年之計是為了人類生存保護自然,到如今是為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保護目標。從物種到棲息地,從上世紀強調驅動因素和威脅因素的管理,到千年之計是強調生態系統服務的管理,為了追求社會生態系統,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如果完全靠生態保護地是不可行的,能否有新的其他方式?理念的改變是最重要的,理念改變的核心是在城市如何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態系統,關鍵在人、資源。目前超過55%的居民居住在城市,以每年1.6%的速度增加,城市僅占全球地表面積的3%,但擁有75%的自然資源,產生70%的廢棄物,排放75%的二氧化碳。在這樣的社區中,決策者、市場主導者、消費者均在城市中,城市的生態足跡超過其面積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說到“空間重構”的話題,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轉型,宏觀上講是對生物保護體系,微觀上講是對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在這樣一個規劃過程中,無論是宏觀規劃還是微觀規劃,都不會強調生態過程,尤其是水文過程和生物學過程,在規劃過程中又該如何充分運用它們?

兩年前,國家濕地公園正式啟動了國際濕地城市認證,特別是為濕地城市、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2017提出認證后,2018年為18個城市進行授牌儀式,其實中國有東營、???、哈爾濱等城市獲得授牌。該認證有幾項基礎標準,最基本標準是要有國際重要濕地或國家重要濕地,二是城市采取了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尤其是水文過程的保護,開展了濕地修復,該標準最核心的是強調城市、濕地、人,要把這三者的關系納入城市濕地總體規劃。要在城市的層面上建立濕地城市委員會CEPA及公眾參與宣教中心,濕地保護修復要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

我們如今說的生態重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生態修復,尤其是濕地修復。從歷史來看,濕地和城市的關系非常密切,所有的城市依水而建,城市發展過程中,由于空間的關系,很多濕地被圍墾了。

近十年,尤其是在中國各地開展了一系列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等,為城市的修復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但修復的結果如何,我認為最核心的是鳥類、魚類、昆蟲能否回到城市,有很多修復的案例是比較成功的,整個魚類、鳥類、昆蟲的棲息地,對植被、水文或其他生態環境都有很嚴格的要求。

以南昌為例,它是非常標準的濕地城市之一。南昌有贛江穿城而過,尤其是贛江、撫河形成的三角洲是最為典型的,是景觀最美麗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在濕地城市建設過程中,市政府重點抓了兩條河——撫河和贛江的生態保護,也抓了河口關鍵棲息地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在城市中間有幾十個湖泊的保護修復,把城市湖泊的保護修復與贛江、撫河的生態聯系、水文聯系、生態廊道構建起來,形成真正可持續的生態城市和濕地城市。

南昌市城市環境與鄱陽湖候鳥棲息地的關系

有一些關鍵的生態修復項目,尤其是候鳥棲息地的項目,以前通過圍墾切斷了水文關系,真正恢復是恢復水文,水文恢復后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形成候鳥棲息地。在山東,每年有一萬多只大天鵝在榕城,但以前不是這樣,以前能吸引更多的大天鵝,后來建了大壩,把大海、黃海等之間的水文切斷之后,不僅水產下降,天鵝也不來了。通過認真研究后,我們發現最核心的問題是水文切斷,我們把大壩拆除,把水文、潮汐過程恢復起來后,大天鵝數量達1萬只以上。

南昌市水環境保護修復影響著鄱陽湖候鳥棲息地的空間結構與功能

國際濕地城市的另一標準是清潔水源。水源是關鍵,水環境保護標準和可持續利用,包括旅游業、農業、林業、畜牧業,最重要的是市政府做決策時,是否與生態系統服務作為決策的客觀依據,每個城市是否有最好的保護實踐,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否納入各級政府的考核體系中。

最后一個標準是監測機制和管理措施。國際濕地城市認證過程與空間重構有直接關系,我們希望南昌經過一段時間的創建,會成為下一批國際濕地城市,南昌的艾溪湖、象湖等很多湖泊都在修復,從修復的結果來看是非常令人滿意的??臻g重構改善了人居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維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視頻鏈接地址:北京林業大學 雷光春:空間重構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