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設計學院 車生泉:城市生態重構策略探討 | 生態設計干貨

2020-03-10 作者:未知 來源:未知 瀏覽: 74 次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 車生泉

2019年11月23日,由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和南昌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世界人居環境景觀產業博覽會暨第九屆艾景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大會”在南昌舉行。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車生泉教授在大會上發表了《城市生態重構策略》的主題演講。

《nature》雜志在其特刊中篩選了十個非常有價值的人類發現,其中有一個是關于南極臭氧洞的發現,從此改變了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人類發展到今天有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關于全球氣候變暖。所以,在歐盟的2020地平線科研計劃中就有一個關于“基于自然的城市解決方案”的項目。

中國在十八大之后,提出了生態城市構建及生態文明城市的國家發展戰略,今天的風景園林設計競賽作品里面有幾個關鍵詞如“生態守望”、“共同演進”、“場地新生”、“時空焦點”,這些都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是什么關系?有的學者認為我們有三重世界:一是純自然世界;二是人與自然共同生活的世界;三是人類創造的世界。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三重世界也在發生流變。

在工業革命期間,人類一直與自然作斗爭,與自然分離→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哲學的產生是人與自然的物我二分法。到了工業革命后期,西方國家在不斷自我反思,人類活動對自然造成了可怕的后果,于是才有了后面的生態哲學和生態美學的發展。

在人類的發展變化進程中,自然和人是博弈的關系。最初,人類與自然是依存的關系,中國的祖先講究“天人合一”,是一種被動適應自然,天是不可挑戰的巨大存在。到了工業文明時,人類有了很大的能力挑戰它,在這個挑戰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環境問題,特別是氣候變化?,F在,我們希望再進行螺旋式的回歸,回歸到生態倫理的價值上去。

在食物鏈中,所有的生物都有一定的取食范圍,所有的物種都有食物網間的制衡因子,當然也有食物鏈的頂端,如禿鷲、老鷹、獅子,但在非洲大草原可以看到很多現象,獅子和羚羊散步,獅子吃飽后就不再吃羚羊了。但人類不會,人類吃飽后還會不斷積累他們的財富,會造個冰柜把羚羊放進去,可以把羚羊變成各類食品,換取財富,所以人類的欲望是無限的?;趧游镉挠邢扌?,讓動物之間有序循環;由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使人類可以通吃世界上的一切,很難在人類私欲本性的基礎建立人與自然的平衡。

生態文明的底線就是人對自然的利用不超過自然的調節能力,即欲望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但這里還有一個問題:人類要發展,我們稱之為“可持續發展”,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基礎上,怎么讓自然也能滿足其本體的需求?這是在生態重構中非常重要,也是非?;A的價值觀、倫理觀。但并不是要我們回到純自然的狀態中去,這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社會學的一般規律。

生態文明,一端是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生態文化、生態藝術,這是人類精神層面的內容;另一端是生態科學、生態技術、生態工程。通過生態科學、生態技術的發展,彌補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破壞而導致環境超載,如果技術不能彌補,環境就會被破壞。更為重要的是,要大力倡導生態哲學、生態美學和生態倫理,讓我們驚醒,明白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是自然的產兒,作為地球最具有智能的人類,宇宙賦予了人類這一其他生物無可比擬的能力,應負擔起與這一能力相匹配的責任,應該做地球的守護者,而不應是地球的肆意破壞者。

從中國的角度來講,生態中心主義并不是人與自然完全回歸,而是倡導生態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不斷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關注自然的訴求。我們必須關注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過程。

城市重構什么?是重構生態的過程,而不是重構生態的終端,過程重構后,自然就會自我調節,這是基本法則。

中國大學教育講“德智體美”,中國很多哲學家把美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它一方面牽涉到哲學問題,另一方面牽涉人的生活、科學等。生態美學基本體系中,包括進化論美學、信息過程論的理論、生態系統的理論。

生態系統的理論核心是什么?首先要認識生態作用的過程是什么,食物鏈、食物網之間循環的鏈條是什么,其實,設計師是構建生態過程,而不是構建一堆植物和一堆石頭。過程之間有相互關系,有捕食、營養級、代謝、循環、調節;有生物與環境、環境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調節的相互關系,這是生態重構中重要的法則。

學風景園林的同學,未來可能要更多地去學水文學、地理學、動植物學等,生態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一個是符合生態規律,規律就是定理、公理,二是反映生態過程,三是目標——生態的平衡,生態關系沒有好與不好,平衡的關系就是好的。我們常常講,水里面的營養成分多了就變成污染物了;營養成分少了,水就是貧水,寸草不生,魚也沒有,所以要有一定的營養物質,要在多和少之間平衡,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生態藝術中最核心的元素就是把人放到生態中。藝術是我們審視的對象,美是我們體驗的對象,生態藝術是我們與自然一起體驗的過程。另外,城市生態系統創建的基本法則,核心就是兩個大的法則:一是人類的活動不能超過自然界的調節能力,這個活動包括技術的進步,可以解決自然不能調節的部分;二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生態紅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承載力等都與之密切相關。

城市生態面臨的問題為風景園林設計師提出挑戰。比如要創建一個棲息地,風景園林設計師可能對植物比較熟悉,對生境修復和營造的概念和方法知之甚少;又如生境破碎化,如何減少破碎化的程度,提升破碎化的連接度?三是濕地,濕地永遠是我們關注的話題,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四是水,為什么強調水的問題?因為幾乎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是在水里面進行的,水是生命過程中最重要的載體,解決的了水的問題有助于解決其他生態問題。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濱水過程的生態重構:一是關于濱水的生態結構有哪些方面,要關注哪些問題,這里研究了棲息地的內部結構和功能關系,包括收集了動植物、環境等棲息地的基本數據,研究了濱水空間影響微氣候變化的能量分配過程,水生植物的覆蓋度和物種多樣性的關系,不同駁岸類型對水陸交錯帶環境調節能力的評估等。

以上不成熟的認識,有的還比較膚淺,有的比較凌亂,請大家批評指正。最后提出三個問題供大家討論:

一是城市綠地、城市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主導的生態系統過程,元一性的致穩機制仍不清楚。雖然我們在不斷探討中進步,但生態規劃仍然停留在經驗層面。

二是人工干預和自然自我調節的關鍵點仍然不清楚。城市生態要少人工干預,讓其自我調節,但發現又不行,城市管理還有很多困惑。

三是人類中心主義仍然長期存在。目前不能用生態中心主義去否定他,這兩者之間要取得一種平衡。文化不是取代關系,一百年前我們用的一些東西現在肯定不用了,但文化不是的,文化是一個迭代關系,不能把以前的東西全部否定,創立一個全新的去替代它。文化是植根于人類發展過程的產物,它有其時代的合理性,也有后期延展的取舍性。
視頻鏈接地址:上海交大設計學院 車生泉:城市生態重構策略探討 | 生態設計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