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紫金獎 建筑及環境設計大賽”決賽圓滿收官
以設計譜寫新時代華章,讓千年運河奔涌新活力。2月17日至18日,第九屆“紫金獎?建筑及環境設計大賽”決賽評審在寧舉辦。從全國1451項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十家高校設計團隊、十家職業設計團隊走上決賽直播舞臺,在現場比拼中分享建筑設計創新理念,為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和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貢獻“金點子”。
江南時報記者了解到,紫金獎?建筑及環境設計大賽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中國建筑學會、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共同舉辦。自2014年起,大賽已舉辦九屆,吸引了來自全球十多個國家(地區)、累計超5萬人次參賽,參加院校機構約2100家、提交作品1.14萬項,一批優秀獲獎作品成功“落地開花”,是江蘇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建筑與環境設計品牌賽事。
貫穿古今、連通南北的大運河是流動的世界文化遺產,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承載著豐富的時代價值,如何讓這一“流動的文化”更好融入當下、傳承后世?本屆大賽以“千年運河 活力家園”為主題,聚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和文化活力空間的當代塑造,鼓勵參賽者挖掘、延續及活化利用大運河文化價值,為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貢獻創意力量。
“這個‘漂流集市’創意很好,展現了大運河交流融合的文化理念。那么在你們的設計中,如何進一步加強與船民、居民和游客的交互?”在學生組決賽舞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建國領銜的專家評審委員會展開提問,選手們需在三分鐘內現場作答、呈現創意。
改造濱水空間、反哺運河綠島,將溧陽市舊紅旗水廠打造成承載文化記憶的社區公園;地下博物館結合城市客廳與演藝中心,化淮安河西造船廠為聯系古今的人文之船;開放式木結構空間融入舟船元素,展現高郵盂城驛璀璨的運河文化……在答辯環節,“城市記憶”是高校選手們設計關鍵詞,他們圍繞提升文旅空間、傳承運河文化的人文理念,設計出“泵原膠囊”“漂流集市”“運河充電寶”等創意手段,讓大運河沿線的工業遺產、歷史建筑等城市老坐標煥發出新的活力。
職業組決賽現場,設計行業骨干人才們發揮專業優勢,為千年運河更新發展出謀劃策:《石宕又“咚咚咚”了!》讓百年象山石礦升級為城市人文空間,《運河的第六立面——運河大橋底部剩余空間再生計劃》活用橋下空間打造文化休閑樂園,《運遇浮萍,河驛為家》為跑船人新建休閑生活的水上驛站……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決賽主評委段進表示,本次職業組決賽選題題材豐富,立足現實場景,體現“保護歷史和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化、創新現代生活場所”的設計理念,結合創新與落地,融合時代風貌和歷史文化?!拔覀円蚕M@些作品能在我們的祖國大地上落成,進一步展現‘紫金獎’大賽對設計的促進,讓設計對推動社會發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發揮更大作用?!?/p>
經過專家評審、行業代表、媒體代表和觀眾現場共同打分,學生組與職業組各誕生金獎2名、銀獎3名、銅獎5名、優秀獎若干。獲獎作品同時授予同等級“江蘇省優秀工程設計獎”;金獎、銀獎作品同時授予同等級“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獎”。此外,獲獎者及獲獎作品將納入“紫金獎”人才庫和作品庫以及“紫金建筑之星”人才孵化平臺,進一步促進優秀作品落地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