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李興鋼:探索以中國式現代建筑設計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李興鋼
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李興鋼提交了《關于探索以中國式現代建筑設計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提案》,呼吁立足中國國情,為實現新時期城鄉建設目標,積極開展中國式現代化建筑設計的理論和技術創新。
李興鋼強調,城鄉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空間載體,是促內需保增長、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有力支撐。
他指出,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成就舉世矚目,但在城鄉建設領域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建造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和破壞。多年大規模建造活動和快速城鎮化進程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向自然環境排放大量廢棄物,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城市建設過分追求高強度建設、高密度開發,擠占了原有的自然和生態空間,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打破了生態系統原有的循環和平衡。二是藝術追求與工程要素離散割裂。一些建成的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叢生,特色缺失、造價不菲、造型浮夸,造成了國家財力和社會資源的浪費。三是新建建筑阻斷歷史遺存傳續。城鄉建筑遺存面臨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等問題,而保護主體之間存在認識的價值偏差,造成遺存與新建、保護與發展的尖銳矛盾;不同部門之間缺乏統籌、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過度關注自上而下的管控,缺乏與自下而上的社會自組織性相向而行。
李興鋼認為,究其原因,根源主要在于西方現代建筑理論和方法及其在中國的實踐對物質環境的無限追求,難以適應中華優秀傳統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本質要求。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國情實現新時期城鄉建設目標亟待中國式現代化建筑設計的理論和技術創新。
為此,他建議:
一是加強建筑領域的前瞻性基礎研究和理論體系創新,實現中國式現代建筑設計的方法論和科技、人才突破。探究和揭示建筑與環境交互的科學規律和設計方法,推動建立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建筑設計理論;推動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建筑設計目標的科研項目定向激勵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科建設體系的構建,成就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建筑設計領軍人才。
二是積極總結以往城鄉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深入調研城鄉發展中的切實需求,對標國際先進經驗,密切結合中國國情,全面更新提升在生態、低碳和人文目標下的建筑設計標準體系。鼓勵以人民高品質生活場景帶動中國式現代建筑設計及其技術創新,以高品質建筑設計驅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美麗中國建設。
三是深入開展城鎮建筑遺產多尺度保護更新,持續推動城市既有建筑的綠色化改造。開展差異性保護,加強科學保護和精細保護,建立城市層級間、部門間及頂層與基層之間的有效溝通、反饋和調適機制,形成保護和傳承的科學整體認知;提升百姓居住環境品質,助力實現“雙碳”目標,讓“綠水青山”的畫卷展開在城市之中,構建具有中國式現代建筑特色的當代城市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