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中國最美古建筑攝影作品以及古代建筑藝術構造,絕對震撼。
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了一部沉甸甸的史書。
近日有讀者在后臺留言想看有關建筑攝影方面的,我們特地搜集了一些令人震撼的作品,以饗讀者!
郭朝暉 古老的回憶
作品將中國戲曲和古建筑結合起來,展現傳統文化與建筑藝術,作者在創作中把拍攝的素材古戲臺和京劇人物結合在一起,表現中華文化的神秘之感。
李躍 水鄉古鎮
作品拍攝于著名江南水鄉甪直古鎮,作者將水多、橋多、古宅多的特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使古鎮的風情、風貌得到了嶄新得體現。
姜明燈 眉開眼笑
作者將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古民居線條和純凈自然的黑白色,勾勒出一張栩栩如生的笑臉,生動而富有張力。
宋暉 千峰古寺暮飛雪
作品拍攝于遼寧省千山,作者透過鏡頭看到雪后的千山,畫面簡潔、線條清晰,猶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
趙敏 山村秋煙圖
作者采用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手法,來展現中國古建筑的風韻,使東方建筑和東方的審美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陳敏捷 古街精靈
古街上這只突如其來的家貓,帶著幾許神秘,帶著幾許詭異,有如精靈般地以恰當方式出現在畫面恰當的位置上,仿佛能幫我們在這古街上完成一次時間的穿越。
焦瀟翔 土樓世界
作品是作者在福建寫生時候拍攝的,各式各樣的土樓像飛碟一樣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記錄著這一座座美麗的古建筑,也記錄著作者和這土樓的世界。
譚方勝 檐
作品拍攝于秋季的下午,于湖南岳麓書院后花園的屋檐,展現出中國古代建筑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汪順陵 天上人間
作品是作者2010年在江西婺源石城拍攝的,晨霧和炊煙在山村屋頂中繚繞,初升的太陽從東方照射進來,晨霧和炊煙掩蓋了繁雜的背景,村莊仿佛在天宮一樣。
王曉東 夢回紫禁城
作品拍攝傍晚時分,作者走在故宮高高的宮墻下,突然感覺象進入了時光隧道,仿佛將作者帶回了夢中的紫禁城。
吳璜 西溪濕地一隅
作品拍攝2006年,作者得知杭州市整治西溪濕地,就及時趕到市郊余杭區境內的西溪濕地,拍攝數日,除高墻之外,冬日下,一棵棗樹長在一扇石雕的小窗邊。
吳夏燕 平潭石頭
厝作品攝于福建平潭島石頭厝,嵐島獨特的民居,島上盛產花崗巖和火山巖,住在石頭厝里,清晨看日出,傍晚聽濤聲,可見農家耕作,可聽燕雀呢喃。
謝偉洪 煙雨江南
早春二月的雨水打在車窗的玻璃上,給人一種蒙朧的感覺,作者將古建筑與游客構成一幅煙雨江南的韻味。
葉峰 故宮夕陽
作品展現了在殘陽的余輝,金光映照著孤獨宮殿下, 在枯萎的大樹影襯下讓人感慨一個帝國的消亡,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蔡龍 徽居
作品拍攝于皖南的一個山村,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那一株株梨樹漫山遍野,白茫茫的一片,像起伏的波浪。在徽派建筑群的印襯下,展現眼前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陳道慶 滄桑
作品拍攝于福建省永定縣撫市鄉,撫市鄉方型土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蔚為壯觀,本圖土樓因火災殘破數十年,遺韻滄桑,似乎在向人們講述古井的傳說。
杜進 神圣
作品拍攝于2011年5月,西藏瑪旁雍錯是圣地的“世界中心”,是人類心靈深處最美的圣湖,作者在牛頭骨環繞的天地中感受著,在這里,每一眼都是震撼,每一眼又都是美麗。
胡平華 古宅春秋
作品拍攝于四川成都錦里,門口的兩個石獅的圖片和當天拍攝的枯樹枝的圖片通過疊加和調色的手法合成了這幅作品,演繹出歷雖經風雨卻仍魅力依舊的古宅風貌。
黃俊英 高原祭壇
作品拍攝于2011年甘肅省瑪曲縣阿萬倉鄉,該鄉周圍的山頭上有許多祭壇,是藏民們祭祀時的神圣之地,祭壇上雕刻精美浮雕畫極具民族特色。
黃靈輝 古村來客
作品拍攝于2012年3月的一個下午,作者被高低起伏層層疊疊的鍋耳樓群的氣勢深深吸引和打動,這時剛好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阿婆坐在古村門樓內的石板凳上,或許是感到稀奇,不停的回首張望著古村里的游客們。
冀曉俐 天壇
天壇是著名的皇家園林,作者為表現它的宏偉氣勢呢,利用雨天地面的倒影增加它的韻律,再用屋檐下的柱子做框架,經過魚眼鏡頭寬范的超角度的拍攝,把祈年殿收入其中。
蔣亞軍 歲月
作品拍攝于2011年12月10日慈溪市鳴鶴古鎮,當天是難得的觀看日全食機會,白天作者與攝友們商定晚上拍攝日全食,把全過程都記錄了下來。
李純福 歲月
作品拍攝于遼寧省清永陵,清永陵不僅以神奇的風水,豐富的內涵,重要的價值聞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藝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和藝術特色。
李顯波 云上苗寨
作品拍攝于西江千戶苗寨,苗寨四面環山,重巒疊嶂,寨內吊腳樓層層疊 疊順山勢而建,房前屋后有翠竹點綴,苗寨以青石板路串連,楓樹成林,楓香撲鼻 。
林學軍 徽韻
作品拍攝于2009年8月,拍攝于婺源縣古坦鄉的菊徑村,黛瓦、粉壁、馬頭墻的房屋,在側逆光的照射下非常有婺源徽派建筑特色,強化古建筑的韻味。
劉奕 放牧古村
作品攝于貴州黔東南卡寨,座落在一座地勢險要的半山腰上,遠遠望去,寨上一座座高聳入云的樓房鎖在煙霧中時隱時現,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兒童放牧的歡騰場景,為神秘的古寨增添了生活的氣息。
彭學平 老橋
作者拍攝于古都麗江,作品采用低角度的光影來表現老橋石板的質感,以表達古都麗江的歷史和滄桑。
獲獎攝影作品
欄玉砌的亭臺樓閣、氣勢磅礴的宮殿城池、祥和寧靜的鄉村民居。那些巧妙的梁枋構件,豐富多彩的門窗樣式,栩栩如生的磚雕藝術,精巧自然的裝飾之道,都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
▲作者:董靜 作品:《君山之夜》
▲作者:程全 作品:《古鎮遺風》
▲作者:劉滿倉 作品:《清東陵晨光》
▲作者:徐寶亮 作品:《對稱結構》
▲作者:吳家寶 作品:《西夏王陵》
▲作者:王軒 作品:《紫禁城》
▲作者:葉志標 作品:《龍騰古寺》
▲作者:袁冬 作品:《榜眼府》
▲作者:古祠遺風
▲作者:周承偉 作品:《古寨春色》
▲作者:劉曙強 作品:《花瑤阿婆》
▲作者:陸士德 作品:《曙光中的“小布達拉宮”》
▲作者:羅光明 作品:《白族民居特色屋檐》
▲作者:蘇唐詩 作品:《牌坊古韻》
▲作者:李明 作品:《跳虔姆》
▲作者:王昌庶 作品:《方廣巖寺》
▲作者:王平 作品:《古鎮雨夜》
▲作者:吳巧琴 作品:《舊時光》
▲作者:許世宏 作品:《藏韻》#p#副標題#e#
▲作者:葉和東 作品:《宮燈》
▲作者:鄭藝 作品:《農家門前》
▲作者:鄭永勝 作品:《雨后》
▲作者:周生強 作品:《寫春聯》
▲作者:鄭國強 作品:《瑤家小院》
▲作者:蘇唐詩 作品:《牌坊古韻》
▲作者:羅品禧 作品:《古風》
▲作者:王昌庶 作品:《方廣巖寺》
▲作者:葉志華 作品:《古村晨韻》
▲作者:程志成 作品:《八臺有約》
▲作者:杜進 作品:《眺望》
▲作者:郭豐均 作品:《天上人間》
▲作者:郭冀華 作品:《神秘的古城》
▲作者:劉滿倉 作品:《清東陵晨光》
▲作者:劉躍平 作品:《雪上枝頭》
▲作者:檀學仁 作品:《漁村》
▲作者:汪順陵 作品:《漁村》
▲作者:王勃方 作品:《頤和冬曲》
▲作者:王進--眉飛色舞
中國古建筑布局
當中國大大小小城市都被模式化的高樓大廈占據后,城市的性格已經統一化,地方的個性已經扁平化,故鄉留給新一代人的印記越來越少。中國建筑早已全盤西化,老祖宗的建城智慧與建筑藝術幾乎被一代中國子孫拆除一空、揮霍一空、取代一空。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建于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
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筑群。
至于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
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
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
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
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
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于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和歐洲古代建筑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筑的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高度統一;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總體性、綜合性很強。
具體表現為:
(一)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筑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
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筑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
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岳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境經營放在首位。
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二)單體形象融于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筑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筑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筑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
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
(三)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
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并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
單體建筑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出來。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于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筑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結構美。
(四)規格化與多樣化統一。
中國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為便于構件的制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格化,也促使設計模數化。
建筑的規格化,促使建筑風格趨于統一,也保證了各座建筑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中國古代建筑單體似乎稍欠變化,但群體組合卻又變化多端,原因就是規格化與多樣化的高度統一。
中國古代建筑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大土壤中生長、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國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國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
雖然建筑的形式語言很抽象,常用雄偉、高大、輕巧、秀麗等來形容它們。但是,先人們賦予了其以人為的寓意。
比如,不同的屋頂、匾額、楹聯等有著不同的含義,象征著不同的社會意義、等級制度等。讀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們可以領悟比建筑自身豐富得多的內涵。
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間上都是以"間"為單位,這就帶來了一種靈活性,人們可以隨著使用過程改變其形態、功能,可隨意拆、移、挪。
外國建筑多數很講究形式外觀,而中國古代建筑有些雖然外形簡單,比如四合院,進院后卻發覺極為豐富,不論是視覺、心理感受或是內涵。再比如蘇州園林,也是這樣,曲折回轉,別有洞天。
建筑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富有裝飾性的屋頂,襯托性建筑的應用等等。
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而與其他建筑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
中國的建筑是要以整體來看的,那種整體的結構,就像皖南古村落的美。西遞、宏村的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筑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向往與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
西遞、宏村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